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音樂人生(KJ)



此片的來頭的確十分厲害,除去年在香港上映時大受歡迎外,更在金馬獎中奪得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及最佳音效,也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中贏得最佳電影及在金像獎中贏得新晉導演獎(另獲最佳影片提名)。坦白說,初時對張經緯甚有保留,皆因他另負責編劇的《天水圍的夜與霧》真的看得火滾,簡直劣作一齣(跟之前《天水圍的日與夜》完全是差天共地)。不過現有幸在這裡的新亞洲電影節中看了此片,可以說的是,對他之前的印象完全有改觀了。

全片90分鐘,以黃家正從11歲到倫敦及捷克跟老師開始學習音樂說起,到17歲在管弦音樂界中甚有成就,是最年輕的一位出眾的天才音樂家,拍得住李雲迪。從影片中,導演明顯花了一段長時間去描述他由2002年至08年的經過,期間經歷了他對人生及性格之轉變,由小時候的自負,到在中學時說出對音樂的真正熱誠和認真,且不為比賽輸贏,也不管比賽的規則,最重要是把自己的音樂表現得更完美,從而感動評審及觀眾。當然,始終是17歲少年,是拔萃的高材生,但還是有點稚氣及囂張的態度(或應說是藝術家脾氣)。不過,從影片來看,在六年間他的思維已是比一般中學生成熟了些,起碼他有自己的抱負及理想,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又懂得尊重自已的恩師、朋友及家人等等,在某程度上,已算不俗。

影片除了深入探討黃家正對音樂的熱誠外,導演張經緯也拍得用心,花了多年時間去捕捉主角的一切,加上在剪接上也頗為流暢,把他的童年到年青時的學習經過、想法、抱負及其身邊人的訪問等,前後間的轉接位也處理得甚為清晰,把主角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縱使此片未至於可贏得最佳電影,但可說是近年最有心及誠意的一部紀錄片。

此片不只是描述黃家正的音樂才華方面,也涉及他對人生的價格觀。不過,個人而言,其實是不太鼓勵年青人太早便有那麼大的成就,皆因會很容易會變得一朝得志,到最後便失敗收場。但當然也甚欣賞他對自己音樂的熱誠及尊重,故此也希望他日後踏出社會工作後,同樣能保持謙厚的態度,不斷地學習及自我增值,若可以的話便跟一些前輩級的音樂人(如石信之、林克漢、或葉詠詩)合作,再吸收多些音樂上的經驗,而切忌給勝利沖昏了頭腦。